日前,以台前县为中心的濮阳市羽绒服装及制品基地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这是濮阳市继国家专业化工出口基地之后,再次获得的“国字号”招牌。截至目前,河南省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出口基地中,濮阳市独占两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此外,全省22个省级出口基地中,濮阳市占4个,数量也居全省第一。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近年来濮阳市在培育羽绒及服装制品、特色化工、石油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扩大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大出口基地建设扶持力度,全力拓宽我市企业的“出海”之路。
自身实力越来越强
“中国羽绒之乡”、“江北最大羽绒集散地”……时下,提起台前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该县的羽绒产业。
台前县羽绒产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台前人到东北、西北等地找活儿谋生,做起了走村串户收购鸭毛、鹅毛的行当,运回台前初加工后,再销给浙江萧山一带的羽毛制品加工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前县已形成两万余人的羽绒购销大军、十几个羽绒购销专业村,逐步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羽毛集散地。吃苦耐劳的台前人创造了羽绒业的一个奇迹。
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台前县羽绒产业也经历了粗放式经营的低效和困惑。因为产品初加工、附加值低,仅在国内销售,羽绒产业创造的利润有限。
面对困境,台前县主动求变。该县羽绒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不断强化生产工艺、款式设计、技术和品牌的开发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深化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台前县羽绒企业逐渐把眼光瞄准了国外市场,做起了对外贸易。2013年,该县羽绒及服装加工出口完成2.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4亿美元),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至16个。羽绒及服装加工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由62.8%提高到96.2%,提高33.4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46%提高到85.3%。
政府支持越来越大
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可以有效改善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决定大力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工作。
面对机遇,濮阳市高度重视,将出口基地培育建设作为扩大外贸规模、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予以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商务、发改、人社、财政、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出口基地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总结通报,协调解决出口基地培育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由市商务部门拟订并下达出口基地年度工作目标,制定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出口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濮阳市对外贸易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确定了全市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实施步骤,做到重点推进、循序渐进,力争到“十二五”末,依托各产业集聚区,建成6家省级出口基地、两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此外,为把以台前县为中心的濮阳市羽绒服装及制品基地申报工作抓实抓好,2013年6月初,市商务局带领台前县相关工作人员,赴福州、郑州参加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组织的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培训会,熟练掌握政策和材料要求;6月26日,组织台前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步骤;7月份又成立专门组织,聘请省内专家,围绕申报工作进行反复的研讨、论证,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突出特色,强化重点,明确远景。
有付出就有收获。以台前县为中心的我市羽绒服装及制品基地最终被国家商务部评为“第三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至此,全省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出口基地中,我市独占两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面对成绩,市商务局局长康合斌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健全出口基地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平台服务功能,培育国际出口品牌,切实增强各出口基地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