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送检的童装样品中检出环境激素和锑等有毒有害物质,请关注—
日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一份童装调查报告,称在中国两大童装重镇浙江省织里镇和福建省石狮市生产的童装样品上,发现残留有环境激素和锑等有毒有害物质,调查还发现童装生产用料以及生产流程与成人服装无异,缺乏有效监管。该报告引发公众对童装安全及相关标准的关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对童装“有毒”报告应持谨慎态度
今年6月到10月,绿色和平组织通过实体店铺和网店购买了85件产自浙江织里镇和福建石狮市的童装样品,送往欧洲和香港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了分析检测。其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检出率过半,有害物质锑的检出率超过90%,并在2件样品中检出超过1000毫克/公斤的邻苯二甲酸酯。
据介绍,NPE在纺织生产中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一旦进入环境会分解为壬基酚(NP),NP是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环境激素,具有模拟天然雌激素的能力。邻苯二甲酸酯俗称“塑化剂”,是一种具有生殖毒性的环境激素,与生物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和不孕不育有关。锑及其氧化物三氧化二锑是生产涤纶常用的一类催化剂,对人类有潜在致癌风险。在服装生产的煮练、染色、后整理等诸多过程中都可能使用NPE,而在印花过程中则可能会使用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
对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这份童装“有毒”的报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标准所标准中心主任徐路认为应持谨慎态度,公众无需谈毒色变。“部分服装、童装确实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问题,但并没有报告中渲染的那么严重。以NPE为例,它会对水、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会通过衣服和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标准委员会理事、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龚龑则表示,这份报告中提出的童装生产用料以及生产流程与成人服装无异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就像婴幼儿配方奶粉有专门的标准一样,婴幼儿服装也应该有比成人服装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对婴幼儿服装的用料、生产工艺乃至生产流程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品安全规范已报批
目前,我国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仅有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此外还有一些推荐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FZ/T 81014—2008《婴幼儿服装》和FZ/T 73025—2006《婴幼儿针织服饰》等。
记者查阅发现,上述标准对婴幼儿服装的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染色牢度、异味、重金属含量、纤维含量等有相应的规定,但对NPE、邻苯二甲酸酯、锑没有涉及。
事实上,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安全规范》”)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制定,只是目前还停留在等待国家标准委批准的阶段。
《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徐路介绍,“《安全规范》草案今年9月通过专家会议评审,要经过6个月的对外公示期才能获得批准。此外,标准实施还有过渡期,有一个向企业和公众普及的过程,因此《安全规范》的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被问及《安全规范》为何对NPE没有给出限定时,徐路表示,加工环节使用的NPE在服装成为最终产品之前大多就被冲洗掉了,从成品检测来控制NPE的使用并不现实,纳入标准会增加生产和检测成本,也无法起到真正限制使用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更为有效。